n124321

标签: 美欧关系

全世界差不多200多个国家,为什么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敢得罪美国?在欧洲,他们专

全世界差不多200多个国家,为什么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敢得罪美国?在欧洲,他们专

全世界差不多200多个国家,为什么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敢得罪美国?在欧洲,他们专挑中国人抢劫;在缅甸,他们专挑中国人绑架勒索;在非洲,他们敢直接强行把中资企业充公。为什么不挑美国人?因为美国真的会派兵打他们,真的灭他们的国,杀死领头的(比如萨达姆、卡扎菲、拉登)。而中国讲究孔孟之道,以德报怨。所以,我认为我们既然强大了,就要改变以前那种事事隐忍的风格,学习美国,用拳头证明自己的强大,而不是口头。
就在刚刚,德国刚刚宣布!德国选择党主席爱丽丝·魏德尔,这位平时以理性著称的经

就在刚刚,德国刚刚宣布!德国选择党主席爱丽丝·魏德尔,这位平时以理性著称的经

就在刚刚,德国刚刚宣布!德国选择党主席爱丽丝·魏德尔,这位平时以理性著称的经济学博士,竟然在镜头前罕见地失态了,她愤怒地指责欧盟和美国新达成的贸易协议是个"彻头彻尾的骗局"。7月27日欧美在苏格兰签的贸易协议,明着是互利共赢,实则条款全偏向美国,欧洲的汽车、农业等产业利益被狠狠剜了一块。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在集会上气得撕碎协议文本,怒斥冯德莱恩为了讨好美国,把欧洲自己的产业主导权都拱手送了出去。要这事儿得从三年前的疫苗争端说起。当时美国一纸禁令截留欧洲的辉瑞疫苗原料,气得默克尔摔了电话。现在风水轮流转,美国又拿汽车产业开刀—协议里藏着的"60%零部件本地化"条款,无疑是冲着德国工业的命根子来的。要知道大众集团在狼堡的工厂,光模具就值30亿欧元,真要搬到美国去,相当于把百年基业连根拔起。更绝的是农产品这招。美国农业部刚公布的数据显示,他们的转基因大豆对华出口暴跌40%,转头就逼着欧洲吞下这些"过剩产能"。德国有机农场主协会翻出2023年的检测报告:美国牛肉里的莱克多巴胺残留,是欧盟允许值的23倍。去年荷兰超市试过上架一批,结果三天就被消费者砸了货架。现在倒好,冯德莱恩大笔一挥,就要让这些东西堂而皇之地摆进欧洲人的冰箱。这让我想起2022年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。当时美国也是这么忽悠欧洲,说好了"共同发展新能源",结果欧洲的太阳能企业被美国关税打得七零八落,现在美国光伏装机量里,60%的组件都来自东南亚—绕了一圈还是中国技术。这次贸易协议里又来这套,要求欧洲放弃对华光伏反倾销调查,转头却不给欧洲风电设备任何市场准入,这算盘打得全地球都听见了。魏德尔在采访里翻出的账更吓人。她对比了过去五年的数据:欧洲对美贸易逆差从1200亿涨到2800亿,而同期对华贸易顺差从350亿扩大到720亿。"我们跟着美国围堵中国,结果美国把我们的市场份额全抢了!"这话戳中了多少欧洲企业的痛处?西门子去年把智能交通部门总部搬到上海,博世在苏州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,不是他们不爱欧洲,是美国实在太能薅羊毛。更讽刺的是,协议里特意加了条"禁止欧洲用中国稀土生产新能源设备",可美国自己的F-35战斗机,40%的稀土都来自中国——这哪是协议,分明是《欧洲单方面牺牲指南》。街头的抗议早就不只是德国人了。荷兰花农举着"别让美国玉米毁了郁金香"的牌子,西班牙渔民驾着船堵了巴塞罗那港,连一向亲美的北欧国家都坐不住了—美国要求他们取消对美三文鱼的出口补贴,却不取消对阿拉斯加渔业的巨额补助。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眼熟?2018年特朗普加征钢铝关税时,欧洲也是这么闹的,可冯德莱恩们就是学不乖。有意思的是,就在欧洲吵翻天的时候,中国和东盟刚签了新的自贸协定补充协议。欧洲企业协会的最新调查显示,67%的会员计划扩大在华投资,比去年多了23个百分点。宝马沈阳工厂最近下线了第50万辆纯电动车,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刚发布了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纯电平台—这些欧洲品牌用脚投票的结果,比任何政治表态都响亮。现在欧洲议会里有12个国家的议员联合起来,要求冻结这份协议。魏德尔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联署,三天就收集了200万个签名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。当美国把"盟友"当成可以随意收割的韭菜,当欧洲终于发现跟着美国只会越来越惨,这个世界的格局,早就悄悄变了。
为什么和中国吵得最厉害的国家是澳大利亚?说白了,就是害怕自己变成咱们嘴边的肥肉。

为什么和中国吵得最厉害的国家是澳大利亚?说白了,就是害怕自己变成咱们嘴边的肥肉。

为什么和中国吵得最厉害的国家是澳大利亚?说白了,就是害怕自己变成咱们嘴边的肥肉。俄罗斯的目光在欧洲,美国的精力主要用来针对中国,而中国想要继续发展,那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成了绕不开的目标,澳大利亚恰好就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。每年从澳大利亚港口运出的铁矿石,绝大部分都流向了中国。这还不是全部,煤炭、天然气等其他关键资源的出口,中国市场同样是最大的买家。这种经济上的深度捆绑,曾经让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整个国家也享受了长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。但是,当澳大利亚人回过神来,他们开始担心,一旦双方关系出现问题,只要我中国稍微收紧进口,整个澳大利亚的经济就可能陷入停滞。在过去几年,每当中澳关系变得紧张,澳大利亚的矿产价格就会出现剧烈波动,港口堆积的煤炭卖不出去,矿业公司的股票也跟着大跌。这种经历让澳大利亚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脆弱,他们坐拥着一整块大陆的丰富资源,本该是天大的福气,如今却成了一种负担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资源诅咒”。更让澳大利亚感到不安的,是他们自身的实力和所拥有的财富完全不匹配。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排在世界第六,地下的矿产资源更是让无数国家眼红。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他们全国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如中国的一个大城市多。在军事方面,澳大利亚军队规模非常有限,要防守如此辽阔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,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正是出于这种深层次的不安全感,澳大利亚决定更加紧密地投向美国的怀抱,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AUKUS安全联盟。根据这个协议,美国和英国将协助澳大利亚建造一支核动力潜艇舰队。这个决定代价巨大,不仅意味着数百亿美元的投入,也让澳大利亚在外交上彻底倒向了美国一边,将自己牢牢地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。但这种选择让澳大利亚陷入了一个更加矛盾的境地。在经济上,他们离不开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;但在安全上,他们又必须依赖美国提供的保护。这种“吃饭要靠东家,打架要找西家”的策略,使得澳大利亚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,常常是政策摇摆不定。面对澳大利亚的这种复杂态度,中国的应对也十分明确。一方面,中国仍然强调希望建立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,毕竟澳大利亚的优质资源对于经济发展依然重要。但另一方面,中国也在积极地寻找对策,努力减少对单一国家和市场的依赖。这包括加快国内的技术创新,发展新能源,从而减少对传统矿产的需求。对于中澳两国来说,彻底的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,但回到过去那种单纯的经贸合作关系也已经不太可能。
8月2日,福克斯新闻报道:“卢比奥在国会表示,美俄作为核大国,爆发战争难以想象,

8月2日,福克斯新闻报道:“卢比奥在国会表示,美俄作为核大国,爆发战争难以想象,

8月2日,福克斯新闻报道:“卢比奥在国会表示,美俄作为核大国,爆发战争难以想象,他认为,从常规军事能力看,俄罗斯无法对抗美国及许多欧洲国家,其在乌克兰战场疲态已现,而乌克兰现为欧洲最大军队,卢比奥指出,俄罗斯不会战败,可能将升级战争以降低失败风险,因此美国人应永远摒弃与俄发生战争的想法。”卢比奥的发言,堪称战略魔术表演,说俄常规军力连欧洲都打不过,却又警告它会升级战争,一边把乌克兰吹捧成欧洲最大军队,一边又暗示乌克兰战车可能会伤及欧美,这位曾骂普京屠夫的国务卿,如今像捧着烫手山芋般谈论对俄政策:既想秀美国肌肉,又怕真触发核按钮,称俄军疲态?可人家正把高超音速导弹往白俄罗斯搬,夸乌军强大?乌每天500人的减员数字比他的话还实在。说到底,这不过是卢比奥的新瓶装老酒核模糊术:既要显强硬又要保命,既要贬低对手又要给自己留退路,毕竟,比起分析战局,他更擅长把怕打仗包装成战略远见!
突发消息! 特朗普刚刚突然宣布: 8月1日,特朗普正式宣布:向全球17家

突发消息! 特朗普刚刚突然宣布: 8月1日,特朗普正式宣布:向全球17家

突发消息!特朗普刚刚突然宣布:8月1日,特朗普正式宣布:向全球17家顶级制药公司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它们在60天内把美国药价降到和欧洲差不多的水平,否则就要“采取一切手段”对付它们。这份名单里全是医药行业的“大佬”,比如生产新冠疫苗的辉瑞、制造“减肥神药”的诺和诺德,还有强生、默沙东等,这些公司在美国卖的药,价格往往比欧洲贵好几倍,比如胰岛素在美国的价格是英国的5倍多,这让很多普通美国人吃不消。美国药价高,主要是因为“游戏规则”不一样,在欧洲,政府可以直接和药企谈判,把价格压下来,但在美国,很长一段时间里,法律甚至禁止政府去谈价格,药企想定多高就定多高,直到这两年,美国才稍微调整了政策,允许医保和药企讨价还价,但药价还是比欧洲贵不少。这些制药巨头不会轻易妥协,它们已经开始采取应对措施,通过微调药物配方来延长专利保护期,从而延缓廉价仿制药上市,同时威胁如果政府强制降价,将削减在美国的研发投入并可能裁员,此外还在向国会游说,指控特朗普政府越权并准备提起法律诉讼。特朗普选在这个时候出手,显然不是巧合,2024年大选临近,医疗费用是美国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之一。民调显示,超过80%的选民支持降低药价,尤其是在关键的“摇摆州”,比如宾夕法尼亚州,很多人因为药太贵而不得不省吃俭用。特朗普这一招,既能讨好自己的支持者,又能抢走民主党一直主张的“降低药价”话题,可谓一箭双雕,有政治分析师说,这就像2016年他抢走工人选票的策略一样,是在“政策上截胡”拜登。如果美国药价真的降到欧洲水平,制药公司可能会在其他地方找补,比如提高新兴市场的药价,印度、巴西等国家的患者可能会受影响,而欧洲也担心,如果美国药价大跌,药企可能会减少在欧洲的优惠,导致药价上涨。特朗普这次“逼”药企降价,确实抓住了老百姓的痛点,但简单粗暴的命令可能带来副作用,药企不是慈善机构,如果利润大减,它们可能会减少新药研发,最终损害的还是患者利益。真正合理的做法,应该是全球合作,让药价更透明,同时确保药企有合理的利润去研发新药,医疗不该变成纯粹的生意,但也不能完全靠行政命令硬压,如何在“让药企赚钱”和“让老百姓吃得起药”之间找到平衡,才是关键。
8月1日,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对着镜头怒吼:“欧盟和冯德莱恩都被美国骗了!

8月1日,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对着镜头怒吼:“欧盟和冯德莱恩都被美国骗了!

8月1日,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对着镜头怒吼:“欧盟和冯德莱恩都被美国骗了!她甩出一组数据——欧盟自掏6000亿美元赴美建厂,再花7500亿美元买美国天然气和石油,还主动把出口美国的关税加到15%。这番言论瞬间点燃舆论,网友直呼“欧洲这是在给美国送钱当冤大头”。当地时间7月27日,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宣布达成新贸易协议,核心内容包括欧盟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、采购7500亿美元能源,美国则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%关税。看似是“各退一步”,实则暗藏玄机。央视新闻报道称,欧盟对美国汽车关税直接降到零,而美国却把税率从之前的2.5%涨到15%,这波操作让德国汽车业直呼“心脏受不了”。按照协议,欧盟未来三年要从美国买7500亿美元能源,平均每年2500亿。但澎湃新闻的数据显示,2024年欧盟全年从美国进口能源总额才700亿,这意味着进口量得翻三倍多。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直接吐槽:“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一年才2000亿,欧盟这是要把美国能源包圆了?”更现实的问题是,欧洲早就和挪威、卡塔尔等国签了长期供应协议,现在突然转向美国,违约风险和成本谁来承担?目前看来,欧盟这6000亿投资主要集中在制药、汽车和核能领域。比如瑞士罗氏和诺华已经宣布在美国砸下数百亿建研发中心,德国车企也在田纳西、亚拉巴马等地扩建工厂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投资大多是企业行为,欧盟凭啥拿纳税人的钱当“嫁妆”?德国经济研究所测算,美国关税可能让德国未来三年损失2900亿欧元,相当于每年GDP的1.6%,这钱本来可以用来补贴本土产业升级。最让欧洲人窝火的是协议的不平等性。欧盟对美出口平均关税才1.45%,美国却把税率提到15%,直接翻了十倍。法国“国民联盟”领导人勒庞痛批这是“政治、经济和道义的惨败”,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言“比英国脱欧还糟糕”。更讽刺的是,冯德莱恩还在辩解“这是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”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美国这招“关税换投资”玩得溜,既薅了欧洲的羊毛,还巩固了自己的能源霸权。这场协议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。德国副总理哈贝克警告,美国关税可能让德国经济连续第三年零增长,汽车行业首当其冲。宝马、大众在美国的工厂虽然成熟,但15%的关税还是会吃掉大部分利润。更严重的是能源成本,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比俄罗斯高30%,欧洲工业界叫苦不迭,担心“去工业化”加速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更是直接开怼:“欧洲这是在自断经脉,资本都要跑到美国去了。”现在欧洲舆论分成两派。支持协议的人认为避免了贸易战,给经济带来“稳定性”;反对者则痛斥这是“投降协议”,让欧洲丧失主权。魏德尔的怒吼其实代表了不少民众的心声,毕竟6000亿投资相当于每个欧盟公民掏1200欧元,换来的却是更高的关税和更贵的能源。有网友调侃:“欧盟这不是在谈判,是在给美国打欠条。”这场风波还在发酵。德国选择党已经发起联署,要求议会调查协议背后的利益输送。紧接着,法国、意大利的反对党也开始行动,要求重新评估协议对本国的影响。而美国那边,液化天然气出口商股价已经涨疯了,切尼尔能源的市值两天内飙升15%。只能说,这场“交易”到底是欧洲的无奈妥协,还是美国的精心算计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但有一点很清楚:当欧洲把脖子伸进绞索时,最先勒紧的可能是自己的经济命脉。
坦率的说,这次鲁比奥说的是实话,很客观很理性。8月1号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,在

坦率的说,这次鲁比奥说的是实话,很客观很理性。8月1号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,在

坦率的说,这次鲁比奥说的是实话,很客观很理性。8月1号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,在回应梅德韦杰夫近日的言论时,很坦率的指出:俄罗斯目前的常规军事力量,既打不过欧洲,更打不过美国。他这样回答记者提问:嗯,那甚至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。我的意思是,要明白,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战争,我们永远无法看到。这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核武器军事大国,危险太大了。但就常规军事能力来说,俄罗斯已经打不过美国。甚至也打不过欧洲。鲁比奥对俄罗斯目前军事现状的评价,算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。说实话,毛子现在除了时不时秀一把核武器外,常规军事力量还真乏善可陈,最多算二流吧。否则,何至于打个小毛三年多了还难见分晓?来源:环球网。
缴纳联合国会费最多的五个国家。

缴纳联合国会费最多的五个国家。

缴纳联合国会费最多的五个国家。
就在刚刚德国刚刚宣布了8月1日,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对着镜头怒吼:“欧盟和冯

就在刚刚德国刚刚宣布了8月1日,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对着镜头怒吼:“欧盟和冯

就在刚刚德国刚刚宣布了8月1日,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对着镜头怒吼:“欧盟和冯德莱恩都被美国骗了!“欧盟和冯德莱恩都被美国骗了!”8月1日,德国选择党主席爱丽丝·魏德尔面对镜头时的怒吼,如同一道撕裂欧洲政治晴空的闪电,这位以理性冷静著称的经济学博士,此刻的愤怒几乎要溢出屏幕。这声咆哮绝非孤例,就在她发声前两天,7月29日,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办公室罕见证实,柏林已就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中,涉嫌歧视欧洲企业的条款向华盛顿正式提交抗议。钢铁、汽车、绿色科技,这些德国工业命脉领域,正被美国以补贴为名系统性挤压,而时间再倒回至7月25日,瑞典与丹麦突然公布拖延已久的“北溪”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联合调查报告,结论耐人寻味:“调查仍在进行,尚无足够证据指向具体国家。”这份语焉不详的报告,被德国《明镜周刊》辛辣点评为“给所有人留了台阶,除了渴望真相的欧洲纳税人”。魏德尔的控诉核心直指要害:欧盟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俄罗斯的战略,不仅让德国付出巨大经济代价,更沦为美国地缘棋局中的牺牲品。160亿欧元军援乌克兰的沉重承诺、承受着美国液化天然气数倍于市场价的“友谊价”、本土工业因能源成本飙升而被迫外迁,柏林的政治精英们并非看不到困局。德国总理朔尔茨7月20日在柏林工业论坛上承认,能源转型“痛苦且代价高昂”,却仍坚持对乌军援立场。欧盟内部的分歧也在同步放大,7月22日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高调重申“跨大西洋纽带不可替代”。讽刺的是,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直言,欧洲需要“更独立自主的战略决策能力”。德国《世界报》7月28日披露,五角大楼甚至私下警告,若德国行动迟缓,“将影响未来北约内部防务合作优先级”,这无异于战略敲打。美国以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筑起“补贴高墙”,特斯拉关闭德国研发中心转投得州、化工巨头巴斯夫百亿级投资转向路易斯安那州,资本用脚投票的轨迹,清晰描摹出产业转移的冷酷现实。德国工商总会7月报告发出尖锐警告:“去工业化风险真实存在,”尽管美方坚决否认,但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·赫什2月关于“美国策划破坏”的详尽报告,配合欧洲多国情报圈私下流传的疑虑,使“北溪”事件成为横亘在美德、美欧间一道难以弥合的信任鸿沟。欧洲议会一名资深外交政策顾问,对POLITICO欧洲版坦言:“即使没有确凿证据,‘北溪’之谜已永久改变了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认知。”欧洲的核心利益,是否必须无条件捆绑于美国的全球战略?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访华时疾呼“欧洲战略自主”、反对“阵营对抗”,已为这场反思定下基调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7月撰文指出,欧洲应成为中美之外的“第三支柱”,这绝非空谈,而是现实困境催生的战略转向。对中国而言,一个更加自主、寻求战略平衡的欧洲,符合推动构建均衡、有效、可持续的新型国际安全架构的期望。中国外交部7月例行记者会上明确强调:“尊重各国主权安全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,反对任何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单边行径。”中国乐见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立、建设性作用,这有助于抵制单边霸凌,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。魏德尔的怒吼在柏林回荡,这声咆哮撕开的不只是德美关系的精致伪装,更让世界清晰听见旧秩序支柱内部发出的刺耳断裂声。当昔日最亲密的盟友开始拍桌子骂娘,当“美国优先”的利刃一次次划破“盟友”肌肤,被迫重新校准方向的欧洲,或许终将明白一个残酷真理,国际舞台上,能定义自身命运的,唯有手中紧握的独立与清醒。
北约曾组团轰炸了南联盟,英法美曾合伙空袭了叙利亚利亚。它们敢对小国弱国随便动武,

北约曾组团轰炸了南联盟,英法美曾合伙空袭了叙利亚利亚。它们敢对小国弱国随便动武,

北约曾组团轰炸了南联盟,英法美曾合伙空袭了叙利亚利亚。它们敢对小国弱国随便动武,狠下杀手,可面对又冷又硬又倔犟的俄罗斯,就不敢伸爪了。1999年,北约在未获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动武,轰炸持续78天,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。2018年,美英法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以“化武袭击”为名空袭叙利亚。这些行动有个共同点,对象都是自保能力有限的小国。而当对手换作俄罗斯,北约和美国就变得格外谨慎,嘴上凶得很,手却缩得紧。俄罗斯不是软柿子,它有核弹、有能源、有完整的军工体系,对这样一个国家动武,不只是军事风险,更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,西方当然知道“代价”两个字怎么写,也清楚哪条线不能碰。第一是核威慑。俄罗斯的核武库不光大,还真能用,普京说得很直白,国家安全如果受到威胁,核武器不会只是摆设。2025年,俄罗斯公开测试“萨尔马特”洲际导弹,射程超过1.8万公里,能突破北约所有反导系统。北约也不是没想过强硬回应,但谁都明白,一旦误判,后果不是“局部冲突”,而是全球性的灾难。第二个便是能源。欧洲曾经四成的天然气靠俄罗斯,断了之后,法国电价翻倍,德国制造业哑火,意大利经济增长几乎归零。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曾经公开承认,能源短缺正对德国工业造成“结构性打击”。西方试图通过制裁打垮俄罗斯,但最后发现,自己反而掉进了能源陷阱。俄罗斯转头卖给亚洲,出口不减反增,反倒是欧洲陷入高通胀泥淖。美国虽然能源自给,但也不可能填补整个欧洲的缺口,更何况,自家油价也涨到了十年来的新高。第三是军工韧性。战争不是靠口号打的,是靠弹药和供应线撑的。2025年,俄军平均每月生产二十多万发炮弹,西方国家拼尽全力也难以追赶。德国国防部被爆出库存炮弹仅剩四天用量,法国坦克维修周期长达三个月,英国准备向乌克兰提供的“挑战者2”坦克因缺乏零件,被迫推迟交付。反观俄罗斯,不仅生产不停,还能根据战场反馈快速升级装备,乌克兰战场上缴获的西方军备,甚至被俄军反向研究,用来改进自家系统。西方为什么在南联盟和叙利亚敢打,在俄罗斯这儿就不敢?核心原因是代价不一样。对小国动武,不仅风险可控,成本有限,还能树立“国际秩序维护者”的形象。但对俄罗斯动手,不是树形象,是玩命。西方精明得很,哪怕嘴上天天说“普京是威胁”,真到动手那一步,谁都不想第一个扔石头。西方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。在俄乌冲突问题上,美国想主导,欧洲想自保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喊话“要为和谈预留空间”,德国民众反对继续军援的呼声越来越高。英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,2025年上半年援乌预算被削减了三分之一。就连美国自己,国内也争议不断。特朗普一边喊着“美国优先”,一边质疑拜登政府“为别人的战争买单”。共和党内多名议员公开要求削减对乌援助。制裁也没起到预期效果。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超过一万项制裁,但俄罗斯经济并没垮。2025年,俄罗斯GDP同比下滑不到2%,远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。卢布稳定,失业率控制在5%以内,粮食自给率超过90%。与其说制裁打击了俄罗斯,不如说逼出了俄罗斯的“自力更生模式”。在这场“经济硬仗”中,俄罗斯没有倒下,反而逼得全球不少国家重新审视对西方金融体系的依赖。而乌克兰,成了这场博弈中最沉重的注脚。三年战争耗尽了国家的精力,也撕裂了社会。2025年夏,乌克兰国防部承认,前线兵员出现“系统性短缺”。泽连斯基政府一边请求西方继续提供重武器,一边强制降低征兵年龄至18岁。与此同时,西方国家却开始讨论“停火框架”,甚至有人建议乌克兰“割地求和”。这场冲突也让不少国家看清了现实。在俄罗斯遭到全面围堵的同时,印度继续购买俄油,金砖国家加快本币结算机制推进,非洲数国邀请俄罗斯参与安全合作。国际秩序的天平,正在悄然倾斜。不是因为谁更有道理,而是谁更有实力,谁能在压力下生存。信息来源:《国际观察|北约轰炸南联盟25周年:战争遗祸仍在动荡阴影徘徊》——新华社客户端